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

鈴木音樂教育法的形成


        在鈴木的一生中及其音樂教育理念的形成過程當中,有幾個人特別對他影響深大。如他的父親鈴木政吉踏實工作的人生觀,托爾斯泰的良心之聲,德川義親為他開啟通往音樂之門,克林格勒的小提琴教導;愛因斯坦對人類博愛的思想。以及莫札特音樂當中所散發出「愛」的訊息。

        然而,鈴木音樂教育法的形成,主要還是在鈴木本身的智慧與積極的行動。眾所皆知,他的音樂生涯起步的很晚,但起初他關心的並不是成為一位音樂演奏名家,而是想明白藝術是什麼,為何它能令人快樂。而音樂是藝術的一環,亦是他所衷愛,加上足夠的機運,驅使他從學習音樂去找尋藝術是什麼的答案。


        結果他花了八年在柏林,也肯定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,只是在留學的過程中,有個問題一直在困擾他─為何二三歲的小孩便能講流利的德語,而像這麼大的人,智商不比孩童低,卻感到德語困難。直到回國之後有一天,他突然領悟到每一個孩子都會講母語,他們學母語的方式,過程及效果是何等令人驚訝時,他終於明白了原因。並且進一步把這樣的道理運用在音樂教育上,成為舉世聞名的「才能教育哲學」。

        在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,下一步就得付諸實行。對鈴木來說,最方便的,當然是從他所專長的小提琴教學開始。他收幼小的孩童來實驗他的理念累積他的經驗,並透過經驗,促成他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。待下章再來討論其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內容。

        當然,鈴木的實驗得到相當好的效果,因此他信心大增之餘,便於松本市創立了「松本音樂院」及「才能教育中心」,把他的理念具體實際地擴大到其他樂器的教學。除此之外,他還想在音樂之外的領域來證明他的主張,故於松本市郊的本鄉小學作實驗;並促成了日後新力公司的井深社長進行幼兒才能啟發運動﹝不限於音樂教育﹞。實驗成功之後,需要把這個叫人興奮的理念擴散出去造福全國的小孩。於是透過種種的發表會,演講會及旅行演奏,來展現成果給國人,並說服自己的同胞改變舊觀念。逐漸地,來訪的外國名音樂家,見識了鈴木的成果之後的肯定;發表會錄影帶的往外流傳,加上學生們的國外旅行演奏,把這套思想具體而實在地帶到了世界各地。於是更多人感到興趣,更多教師投入這樣的教學,更多「鈴木才能教育中心」於世界各國成立,最後國際鈴木協會﹝ISA﹞也告成立。鈴木音樂教學成為全球人類的福音。

        綜合來說,促成鈴木教學理念的要素有─他鈴木鎮一本人對人及對生命的信念,他對音樂的愛好,他對母語哲學的領悟及他不屈不撓的推展行動。但是這其中不可忘的是背後總有許多人給他支持,如他的學生,信服他的人,及他的親友們。相信他們如同鈴木一般,都本乎一個「愛」字。

愛只能由愛來獲得
基本理念

        筆者在思想著鈴木教育法時,長長腦際會不禁地浮現他的笑容,因為他總是在微笑。也常常想起他所說過的話,與其說他是位音樂教育家,勿寧說他是位宗教家。只是他要傳遞的宗教信息是「音樂中的愛」。
        不過,現在讓我們用比較理性的眼光來探討鈴木教學的實際理念。

第一節 哲理根據

─藝術並不是在遙不可及的地方,藝術作品乃是整個人格,全部感覺,以及所有能力的表現。

─雖然有些人的想法是為藝術而藝術,但我並不這樣想。藝術是為了人類,所有喜愛藝術的人們,所有指導藝術的人們,應該自覺自己的使命是在拯救明日的人類,而教育的重要性,是在培育人類真正優美的心靈與感覺。

─我們學習音樂的目的,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,只要因演奏小提琴就能培養人格就夠了,只要能領受巴哈或莫札特那高貴的心靈就夠了。

─正如學習語言那樣,任何種族的孩子,都能培養出他的才能。

─任何小孩在任何方面都可以栽培。

─只要會講母語的兒童,就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兒童。只憑教育方法,別的能力也可以培植出來。

─由於環境,就能培育出能力─

        鈴木鎮一本著對藝術及人類潛能的肯定,而主張才能音樂教育,所謂的才能,並非指培育天才兒童,而是指深藏在每個孩子內在的潛能。而這種潛能的教育,則如母語的教育,故有關於鈴木音樂教學的哲理根據,可以用四個字來表示──母語哲學──。因此以下我們就來探討母語哲學的理念要點,在母語學習的過程中給我們以下這些啟示。

(一)母語的學習不曾有失敗的例子,除非啞或聾,否則每一個人會講自己的語言,白痴也不例外。如果每一個講母語的孩子都能給他進行音樂教育,則每一個人都是老師教導的對象,而且包括音痴。

(二)母語的學習是運用環境來教學,整個環境都是孩子的老師。如何的環境造就如何的孩子,天生能力的份量是微不足道的。有美好的音樂環境自然造就具美好音樂能力的孩子。

(三)母語的能力由不斷地聽開始,再做模仿,而後經過無數的重複而得。因此我們不可忽略聽,模仿及重複的重要性。音樂的學習豈不也如此?

(四)母語的學習,是孩子的能力來決定進度。沒有人能強迫孩子到幾個月講話能力就一定要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。音樂的教學若不揠苗助長,孩子絕不排拒。

(五)母語的能力是在快樂的環境下所培養出來的高水準能力。孩子從來不會說不想學講話了,也從來不會有父母為學講話打罵孩子。所以孩童學母語的過程是自然而愉快的,而且孩子不但能講,並能講得流利。這道理不也能給音樂教育者某種啟示嗎?

(六)母語的學習是由小能力累積成大能力。起初當幼兒學講話時,是由一個簡單的發音開始,慢慢成一詞,再學會把字詞組合成一句話。那麼我們怎可輕視孩子在音樂學習上的一小項成就呢?

        母語的學習對每一個人來說是如此的理所當然,對鈴木鎮一是一種天大的啟示,果然,他本著這樣的信念發展出驚人的音樂教育理念。

第二節 教學目標

─才能並不是天生的,任何小孩都可以栽培,成功與否,端賴培育的方法。

把眼光轉到更好、更高的事物…

        鈴木強調人的才能需要靠教育,反過來說教育的目的是要人學會發揮潛在的能力。而且這些能力要去感應更美好、更高尚的事物。事實上,所謂更美好、更高尚的事物存在於任何一個領域中,如數理學家的數理中,科學家的科學中,天文學家的天文理論中……。對學音樂的人來說,當然存在於美好高尚的音符中。

        我們可以簡單的說,鈴木音樂教學目標,是要培育學生們的音樂才能去體驗生命中的美好。
        而所謂音樂才能在當時定指彈奏樂器的能力。

第三節 教學原則

─人類的求生欲望,也就是驚人的生命力,由於適應環境,就獲得必須的能力─

─才能教育有五項原則,更早的時期,更好的環境,更好的指導法,更多的訓練及更高的指導者。─

        從母語哲學的信念中,鈴木肯定環境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遠遠甚過於天生的能力。因而延伸出以下對音樂教學的幾項法則:

(一)為孩子製造學音樂的環境:為孩童製造音樂環境的責任不只是教師,最重要的還是父母。父母必須從出生開始,給予嬰兒聽和接觸好的音樂。反覆地接觸便會產生自然的習慣。之後老師加入而成為另一個環境要素,給予良好的指導。鈴木舉了一個例子,若當年莫札特的父親終日給他聽的是音盲的音樂,一、二十年下來,莫札特永遠不會是我們認識的莫札特。環境影響力之大,怎能叫為人父母與為人師者把孩子的不成器推諉於天生的資賦呢?

(二)鼓勵孩子反覆練習。鈴木曾提過能力是經過不斷反覆美好的事培育出來的。筆者在教學經驗中,總會遇到些家長提出某首曲子他孩子已經彈很久了,會不會厭倦了。厭倦的卻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反應,不過經驗告訴筆者,先厭倦得是大人而非小孩。如果孩子心思中知道什麼是好(例如已聽過許多一流演奏家的演奏),老師逐步地要求,讓他在反覆中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及新的樂趣與挑戰。則孩子能反覆的限度比大人想像的要大得多。另外,每一人需要的反覆標準不一,不可以一蓋全。

(三)允許小孩自然的進度,正如母語的學習,沒有人能強迫孩子的進度。只是進度的推展必須在每一天都有適當練習的情況下。曾經有人問鈴木先生,孩子每天需要練多久,他的回答是:「在專心的練習下,每次二分鐘,每天五次」。這個回答的重點在,專心而自發的練習勝過於勉強冗長的練習。而如何讓孩子能自發且專心地練習呢?唯有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做己身喜愛的事。

(四)允許孩子充分享受每一次成就中的喜樂。每個人對自己的成就不是沾沾自喜,就是津津樂道。當孩子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成果,必須常重複自得地彈奏,這時音樂真正帶給了他無比的喜悅。但大人們以功利的出發點,卻覺得孩子不往前走是在浪費時間,而強迫他不可回頭炒冷飯。這是剝奪孩子享受美好音樂的權利。更遠一點來看,每一項小的成就,都是大能力的基礎,好好把握這些已擁有的基礎,對往後大能力的培養是有好處的。

(五)尋求孩子的優點,加以肯定與讚美。鈴木先生曾說過,「儘管是小事也能發現大的快樂」,而在快樂中人感到事有可為,感到信心十足。孩子的音樂學習不斷需要信心與快樂。而信心與快樂則常來自於外界的肯定。這便成為父母與教師的功課,即是學習總往正面處去肯定孩子,總是以正面的讚美代替負面的責備。

(六)家人的參與,可以提供孩子學習音樂無比的喜悅與幫助。讓孩子們自然地不感孤獨。也在家人的參與下得到更多的激勵。藉著孩子的音樂學習家人也得到教育。這樣也更利於音樂環境的製造。

(七)才能教育愈早開始愈好。鈴木針對此點曾說過「當嬰兒剛生下的那一天」,我們就應該把唱片掛上唱機,讓他聆聽最美好而高尚的音樂」。他的主張是教育從零歲開始。雖然嬰兒不學拉琴的技巧,練習視譜。但這些內在的薰陶已在為他後日的音樂教育打下基礎。

  以上所提乃為鈴木先生音樂教育理念中的大原則。不但給教師教學時可遵循,對身為父母者也有莫大的啟示與幫助。

第四節 教學方法之主張

        那麼當一個遵從鈴木音樂教學的教師,在真正教學時會用什麼樣的具體的方法去訓練孩子們呢

(一)提供錄音帶給父母,讓美好的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份。尤其是預備要學的曲子,孩子聽熟了之後不但學得快,也知道如何才叫好的彈奏,自然給自己一個高的標準去努力。這會產生一種無形的激勵。

(二)掌握孩子學習的兩大關鍵─模仿與重複。傳統的教學總先逼孩子學看譜,會看譜了再彈,結果難懂的譜扼殺了孩子的興趣,也延遲了孩子享受美好的彈奏樂趣。那麼不會看譜如何彈奏呢?只有兩門法寶,即是模仿與重複練習。孩子們透過模仿老師及先前他所聽過熟悉的聲音(及錄音帶),再經過重覆的練習便能學會彈。筆者在這一點有深深的體驗。尤其幼兒有極強的模仿能力,當然學習能力也跟著強。那麼有人便要問,不學看譜怎麼行呢?其實,視譜還是必要的,只要彈奏的進度並不一定要完全依賴視譜能力。而是充分利用孩子的長處來推展進度。

(三)由聽覺來引導孩子的學習。如同語言的學習是由聽開始。所以讓孩子聽熟將學習的曲子,以及美好的演奏。如此音樂才能觸動心弦,發揮功效。先聽再學習,就如達克羅采所強調的先體驗再探索。

(四)要求父母陪同上課。鈴木主張孩子學琴之前,媽媽先學,孩子天天看媽媽奏出好的音樂,自然就會想學。之後家長陪同孩子來上課,可與教師充分配合去幫助孩子。

(五)注意音色的品質。「聽辨優美的琴聲吧!」這是鈴木先生常說的話,不管是拉奏,吹奏或彈奏,都應該養成學生仔細聽聲音,並進一步自我要求。有美的音色才會有美的音樂。筆者的女兒有一次隨便練過琴之後,問是否可去玩了,筆者回答說:「如果你覺得自己已彈出漂亮的音樂了,就可以去玩了」。結果,她慢條斯理地把樂曲重練了幾遍,每一遍音色都有進步,這使筆者不禁對鈴木先生感佩更深。當然要求孩子要有美好的音色,必須教師的示範,孩子所聽的音樂,及教師的指導都要很好才可以。怪不得鈴木五大教學原則中強調好的教師與好的教導。

(六)提供高品質的學習素材。為了這個原故,鈴木教學有其統一教材,乃選自各國民謠、童謠各樂派及各時代的名家之作品。為了是要提升孩子高尚的品味。當然也需要其他輔助教材來協助各方面的能力新訓練。

(七)製造相互觀摩的機會。團體上課可收相互觀摩之效,在適當的競爭之下會激勵更強的向上心。若為個別上課,則可舉辦小型家庭式的彈奏分享會,三五個學生共聚一堂(亦可邀請家長)彼此觀摩。也可以偶而在上課中,允許其他孩子進入琴室中觀摩。這樣的安排,會產生非常奇妙的效果。例如,有次一位小女孩,一直迴避去克服樂曲中的一段,直到有一天,筆者邀請她來參觀另一位同齡的小朋友上課。上課的小朋友很好地彈完同一首曲子。下次這位小女孩變向筆者說,上次她觀摩的那位同學彈的音色不夠好,於是她自己彈了一遍,不但困難客服了,音色果然也不差。

(八)鼓勵背譜彈奏。背譜一直都是一般人想逃避的。其實習慣了之後,會變得很自然。孩子從小自小曲子開始去養成這種習慣,大了之後對大曲子的背譜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。這不是理論,也是筆者親身經歷的事。

(九)充分掌握上課的時間及充實上課內容。在上課時間內,應該包括視譜訓練,技巧練習,彈奏曲複習及預習。至於樂理則經由團體課來進行效果較佳如果無法做到,亦可單獨一對一進行。無論如何上課時間內,絕不是老師靠在椅背上聽聽學生有沒有彈錯音而已。


        除了懂得運用以上這些方法,鈴木教學的老師應該是個充滿愛,又態度和藹親切的老師。永遠是激勵孩子獨立克服困難的好幫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